近日,響水港區深入踐行“五小”創新理念,圍繞智慧港口、綠色低碳、效率提升三大目標,以技術創新為引擎,推動傳統作業模式轉型升級,以“小切口”推動“大變革”,為港口生產筑牢安全屏障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“科技答卷”。
廢舊輪胎巧變身 糧食搬運顯成效
(改造前)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改造后)
港區巧妙運用廢舊輪胎替換傳統鏟板,有效解決糧食搬運作業中損耗較大的問題,全面提升作業效率。在日常糧食搬運作業中,傳統剛性鏟板與糧食直接接觸,易造成較大粉碎損耗,影響物料完好率。針對這一問題,港務公司技術組主動擔當、精心研判,創新性地利用廢舊輪胎替換原有鏟板,使糧食搬運過程中的剛性摩擦變為柔性接觸,從源頭上減少了玉米粉碎損耗。這一改造方案投入成本低、實施簡便快捷,實現了降本增效的雙重目標。
鋼絲繩“CT檢查” 實現精準化診療
以往,鋼絲繩的檢查多依賴人工經驗判斷,難以精確評估其損傷程度和剩余使用壽命,易產生安全隱患和資源浪費。現如今對鋼絲繩等工索具實施定性定量分析,利用檢測設備對鋼絲繩進行全面、細致的“體檢”,詳細精準記錄每一項參數數據,缺陷檢出率達99.5%,提前3-6個月預警高風險繩段,年節約鋼絲繩更換費用5萬元以上。同時,制定科學合理的工索具使用規程、采購計劃、維護安排,切實降低運營成本,提高安全指數。
發動機“自我療愈” 運作效能大提升
發動機是裝載機的“心臟”,但港口粉塵大,傳統濾芯容易堵塞,導致設備高溫停機。為解決這一痛點,港區技術團隊在發動機燃油系統中加裝自清潔反沖洗過濾器,通過壓差傳感自動觸發反向沖洗,將濾芯雜質實時排出,使濾芯使用壽命延長3倍,設備故障率降低 45%。目前,該技術已在港區清倉裝載機試應用,單臺設備年維修成本節約超2萬元。
雷達預警“零風險” 安全生產有保障
“以前倒車、轉向全靠后視鏡觀察,盲區多,現在雷達一旦檢測到3米內有人或障礙物,立刻自動報警。有了這個電子安全員,我們干活心里踏實多了!”王師傅指著新安裝的預警系統說。針對港區人機交叉作業頻繁的安全隱患,技術團隊創新采用“雷達+聲光報警”雙模預警系統,能夠360度無死角監測設備周邊環境,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。特別在人機混合作業區域,系統投用后實現了“零碰撞”的突破。更為可貴的是,這項創新激發了全員的安全創新意識,類似的“金點子”正在各個班組不斷涌現。
從一粒糧食的溫柔搬運,到一根鋼絲繩的精準把脈,響水港區用無數這樣的“微改造”詮釋著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。這些創新改造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卻飽含著一線員工的智慧結晶;不需要巨額投入,卻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效益。未來,響水港區將繼續深化“五小”創新工作,在“小改小革”方面做足文章,動員全體職工積極發揮才智,創造了更多降本增效的“新武器”,為港口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